翡翠里面很多色根?
“色根”是评价翡翠颜色品质的一个专业术语,它指的是翡翠表皮或内部可见的黑色、褐色等色素集合体,也称黑斑、褐斑; 这些色斑的形状、大小、颜色深浅各不相同,分布有无规律性也大不一样。有些可能是原生的,也有的是由于后期外力作用(风化)形成的。
对于“色根”的研究,历代都有不少的专业著作。如明代朱佐朝所著《丹砂录》中就有记载:“玉以紫色为贵……紫有浅深,谓之‘色根’”;“其色在肉中隐隐约约,如有根之状,谓之‘色根’”。清代赵之谦在《古玩指南》中也写道:“凡玉有色根者,其色聚处如草木之根,故谓之色根……” 时至今日,我们依然可以见到一些有关“色根”的研究文献。
事实上,“色根”不仅出现在翡翠上面,还见于玛瑙、蛇纹石质玉、青金石等其它玉石品种。只是相对于其它玉石来说,“色根”在翡翠身上显得更为明显,影响也更为显著。这主要是由两种因素决定的:
其一,是因为翡翠的成分复杂多样,除了主要组分外,还包括许多杂质矿物。这些杂质对光的吸收与反射效应不同,加之某些矿物的表面能很高,所以很容易吸附油脂。当有油脂粘附以后,那些原本透明度较好的部分就会变得浑厚润丽起来,而原来不怎么显眼的“色根”也会因此而变得更具观赏价值:所谓的“染春烟,浮翠渺”就是形容这种状态的佳句。
其二,则是因为人们佩戴、把玩翡翠的习惯。毕竟比起其它材质来说,翡翠是一种相对较为“娇气”的材料,为了保持它的光泽与色泽,人们需要经常清洗、擦拭。这个过程虽然有助于保持翡翠的光亮,但因为人为因素的作用,会使得原本就很微细的“色根”逐渐扩大,直到变得清晰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