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甲骨文书法家不多?
我的导师曾告诉我,书法要写出个性,如果人人都写一样的字,那这个字就没什么意义了(不是原话)。当时我并不理解这句话的意思,直到我学习了古文字学后,才明白其中的道理。 汉字的演变有着一定的规律,先秦字体,汉代碑刻,汉代简帛,魏晋书迹,隋唐刻碑等诸多体例,都是在长期实用中渐渐演变的。每个时代的汉字都有着各自的特征,尽管有传承,但每一代的字都不可能一样。然而现代人学习书法,往往只重视魏晋六朝和唐宋的碑帖,对先秦字体,汉魏碑刻,乃至隋唐书迹关注甚少。于是他们的书法作品往往呈现出一种“四不像”的特征——不像魏晋,不像唐宋也不像元明,更不像清代,而是集各个时代字形之大成。若论特色,倒也是有目共睹;可是若论写字,这样学习实在是大错特错了。
我认识一位当代著名书家,他初学颜真卿,写得非常好,然而后来却越写越丑,因为他只学颜而不懂别的字体。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学习魏碑或者二王?他说那些字体太古,不好学。可实际上,他的字结构宽扁,笔画粗肥,正与北碑的方笔、结体取势迥异;而草书则满纸乱窜,全无行书笔意,更是离右军万里之遥。尽管他号称精通历代书法,但他的字毫无个性且风格僵化,只能说是一个“字匠”——会写很多字的‘工匠’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