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怎么不产翡翠?
首先,中国并不是不产翡翠,我国也是产翡翠的。 然后,中国的翡翠产量并不低,但是质量的好坏就要另说了。 这里就涉及到对“良渚文化”玉器的讨论了——很多人把它误认为是“中华文明起源”或者“中华文明起源”,进而得出“中国早在五千年就有翡翠加工技术”的结论。 但实际上,这些被定义为“良渚文化”出土的玉器,大多数都是具有“软玉”属性的和田玉(青白玉、青玉居多),而含有翠性(玻璃光泽),呈艳绿色、深绿色的则不多见。甚至有人将颜色浅淡、质地较软、抛光痕迹明显的玉器也定性为“良渚文化”玉器,这样来看,所谓的“良渚文化”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半吊子玉匠集体创作的玉石材料。
所以啊,良渚文化的玉工虽然能搞出“琮”“璧”“璜”“俎”等形制的玉器,但是在色彩斑斓的玉石材料领域,他们和同时期的其他文明相比,确实是个小白——既玩不转软玉(色弱),还搞不出硬玉(工艺落后)。 如果把时间轴拉长一点,我们能看到在良渚文化时期,江浙一带的玉工其实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琢玉技艺,只是技术上的代差让他们的作品显得粗犷而单调。
再来看看云南那边。 众所周知,缅甸地区是硬玉(翡翠)的主要产地之一,而云南则和缅甸接壤。 在西汉时期,我国的玉工就已经能在缅甸西部的密支那地区采玉雕琢。《后汉书·西南夷传》中就有记载,说“永昌郡…有水曰泸水,其地产珠玑、翡翠、明月之明珠。” 而到了晋代,西南地区的贵族妇女已经有了佩戴“翡翠”饰物的风气——《南史·宋孝武纪》有载,“帝(宋孝武帝)令王僧虔试书檀石像,笔管广四寸,高八尺;又于简文殿后种五树:三葡萄,二翡翠。” 上图这棵“葡萄树”,下面枝叶蔓延,上面硕果累累,看起来相当繁茂。
除了直接采集天然玉石之外,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玉工还学会了人工制玉。《魏书·释老志》记载,“凡玉须得五色者,三分其色,二分为料,天下异精材,不可胜数,取其珍妙者,二分作碾槽,一分作拂台。” 这意思是,把天然的玉石材料分成三部分,其中颜色鲜艳的二分用来制作雕琢玉器的槽刃,颜色稍淡的一分用作打磨去瑕。可见这个阶段我国的制玉水平已经开始逐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