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佑占五行中的什么?

禄秋宇禄秋宇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北宋庆历年间,著名文学家、史学家司马光著写了一部书——《资治通鉴》。这部书是以时间为线索来编纂的史书,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至赵昺五年(公元1279年),共记述了1362年的历史。 为了编这部书,司马光等人花了整整十三年的时间,费尽千辛万苦,可以说凝聚了许多人心血。可是让所有人都没有想到是,司马光的这部书出版以后,市场反响非常热烈,成为当时最为畅销的书之一。

到了南宋高宗年间,由于刻书技术的成熟与普及,使的书籍成本大大降低,于是大量的儒生将《资治通鉴》放入书架上,供自己随时阅览。 南宋孝宗乾道六年 (公元1170年),著名的藏书家王灼在他所著的《碧鸡漫志·卷二·古书跋尾》中,便提到了此事:“近岁以来,士大夫家有此书(按指《资治通鉴》),随处抄写。”

实际上,早在北宋时期,《资治通鉴》就已经广为流传了,据苏轼说:“京师争买《资治通鉴》。” 既然《资治通鉴》在宋代就已经如此流行,那么其印量必然相当大。然而令人奇怪的是,迄今为止,我们并没有发现有关北宋时《资治通鉴》印本的文献记载。难道北宋时期的印刷业真的这么落后吗,连一部畅销书都没有能力印?显然不是这样的。这问题出在“版”字上。

北宋时期的刻本,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多不标‘版’字”(叶德辉语),换句话说就是少用“版”字标识。这是由宋代刻书的独特制度决定的。 原来,宋朝政府对刻书事业采取了积极提倡的政策,各地官府纷纷设坊刊书,称之为“监版”或“官版”;同时,政府还鼓励民间献书,以贡院的形式进行校勘、刻印,称之为“私版”或“民版”。这两种版的书,都普遍存在着“少用版字”的现象。从文献中寻找宋代书本的印量就显得十分困难。(李致忠《中国古籍版本的分类排列》)

不过,如果我们换一个小角度来考虑问题,也许就能找到一些蛛丝马迹。 宋朝的刻书虽多无版号,但却是合法出版物,所以也偶有被盗版的情况发生。在这种情况下,被冒牌的书籍当然就会带有盗版的版号或者“版”字。我们只要找一找这类图书,就可以推测出《资治通鉴》的印量了。

据叶德辉《书林清话》卷五记载: “旧刊《礼记》注疏,有‘广运堂’三字牌记。后人谓此本为‘广运堂版’。不知乃‘广益’二字之误。 ‘广益’者,取‘广博易慎,有益无害’之意也。

元至正十年 (公元1350年),江东茶陵州书院置监印板,刻朱熹《周易》义疏一卷、程颐《礼记》注解十六卷。《周易》义疏有‘茶陵州学’牌记,《礼记》注解有‘茶陵州书院’牌记。明初重修,仍用前牌记。后来的人,见了牌记,遂认定此书为‘茶陵州学本’矣。其实,元末明初之时,江浙闽汉之书皆称‘蜀本’而已。盖因四川为儒家重地,儒生最多,印书亦最盛。故吴兴(今浙江湖州)施氏《书林清话》曰:‘蜀版书最多。’” 通过上述两条材料,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首先,《资治通鉴》在北宋时期已经广泛流行,甚至引发了盗版浪潮;其次,《资治通鉴》并非出自蜀地,而是出于江南东路的建康府、江宁府等地。

发表评论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