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是不是东方?
说几个观点吧,如有冒犯,谨致歉意。
1.关于“上海”两个字的意思 首先应该明确一点共识,现在通常意义上的 “上海” 与 “松江府”、“奉贤郡”或者“华亭县”没有任何关系(明崇祯十七年之前)。 “上海”二字作为地名出现,最早是在北宋神宗朝,当时的松江辖地包括今天上海的中心城区及江苏的昆山、常熟等地,但行政区划上仍然属于苏州府。
南宋绍兴十三年立嘉定州,属苏浙荆湖六路之一;嘉定十四年置松江府,领嘉定、青浦、吴江、常熟四县和昆山县部分乡里,此时方才以 “松江” 称今上海市西南一带。元代设上海县,隶属于江浙行中书省松江府。明代实行府州县三级制,上海县所属的松江府领八县一州,即:上海、宝山、吴江、嘉善、海宁、桐乡、金山、常熟、昭文(今常熟市)。
清代沿袭明代制度,上海依旧属于江南省松江府管辖。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康熙二十四年因海防设置江海关(后改北新关),统一监管沿海关税,地址在上海旧县城东北城角,故有“江关”之称。雍正六年,清王朝为了巩固在江浙地区的统治,将江南省一分为二,设江苏省和浙江省,松江府归属江苏省。
至于“上海”二字的涵义,历来有两种解释。一种认为“海”指黄浦江,“上”指的是黄河出口,“上海”就是黄河入海口附近的海滨之地。另一种说法认为“上海”是“下河(长江下游)之滨”的意思——这一带地理环境较之于黄河流域来说确实算是“江河滨海”了。我们查到了明朝嘉靖年间的《松江府志》,其中对 “上海” 的含义是这样描述的: “沪者,户也,海者水也,上海者,言其邑居江海之上者也。” 明末清初大文学家张岱著《西湖梦寻》,也对这一说法进行了印证: “自元季至吾杭,惟两湖两淮谓之上海,以其去东海近也。” 所以综合来看, “上海”二字的意思应当是“沿江沿海之城寨”。
2.关于“吴”与“越”的争论 其实这个问题一直都有,只是最近知乎上面讨论得比较热烈而已。我们的祖先在建立春秋战国诸侯国史时有一个习惯,就是把相邻的国家或者部落用同一个字来表示,比如秦和赵,鲁和国等等,用这种方法来标记国土边界线和民族分布情况。然而这种作法会带来一些问题,比如吴越之争中的 “吴” 和 “越” 就是这样。从先秦至汉朝,吴地和粤地一直都是南方两个不同的族群和文化区域。东晋咸和八年(386年),晋王朝置广州,治所在番禺(今广东广州市);而吴兴则始于东晋穆帝永和五年(349年),始置吴兴郡。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灭陈之后废吴兴郡设湖州,同时割吴兴东部及杭州部分郊县设立临安县。至此以后,吴兴郡(州)的行政中心就在临安东面的乌程(今浙江湖州市),而不再位于吴兴(今嘉兴市)。
虽然如此,但是历史上吴越之争几乎从未停止过。宋朝时期,吴兴又被称为临安,不过此时临安已经属于两浙东路;元朝的时候两浙西路称浙西道,元世祖至元年号甲辰(1294年),为了协调浙西道的赋税收入,特地在吴兴和会稽县之间设立了秀水县(今嘉兴市区),后来秀水县辖地逐渐扩大,变成了今天的嘉兴市区范围。
综上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至少在宋元明清时代, “吴越”之争中的 “吴” 是指今天的苏南浙北的长江以南地区,而“越”则是今天的江西浙江大部分以及福建北部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