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浦东是谁主张?
上海浦东的开放,不是某个人的主张,而是当时全国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中国经济发展“一五”计划(1953-1957)期间,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战略导致经济结构严重失衡,工业产能严重过剩,而当时的消费品制造业发展又无法满足人民的迫切需求,于是就有了“三面红旗”之一的“集中所有资金和力量,加快重点项目的建设”,于是有了以钢产量作为指标的大跃进运动。 但钢铁等重工业在人口基数巨大的中国显然不能完全满足人民的需求,并且这种产能严重依赖进口矿石和煤炭。
为了实现自给自足,同时也为了争取更大的外部市场,“大跃进”还没结束,“海外战略”就已经开始了。 1956年2月,在苏联政府拒绝提供新技术、压制中国技术人员、粗暴干涉中国内政的情况下,中国政府毅然停止了两国间正在建设的几个重大项目,其中包括著名的“长波电台”和“联合舰队”。同年4月,周恩来代表中国政府正式提出关于外国政府贷款的几项新原则,其中核心内容就是取消“政治条件”,只限于财政和经济方面的贷款;8月,又首次提出了“经济技术合作”的概念。
到1957年底,我国政府同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11个国家和人民民主国家共同组成了“亚非拉人民支援组织”,旨在通过这个“国际大家庭”来共同协商使用外援的问题。 这个组织的建立为后来上海建特区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