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波罗多蜜心经书法?
般若波罗蜜多,梵文是 Prajnāpta-mukti 或 Prajnāpramitā-parama ,意思为 “最高道的彼岸到” ,也译为“无上正等菩提到彼岸”(唐译)、“无上正等正觉大涅槃到彼岸”(玄奘译)般若为梵语 prajñā 的音译,本意为“智慧”;波罗蜜多意为“度到彼岸”,又作“拔到岸”“到彼岸”,意思是断灭一切苦与集(集即聚集烦恼)。
“波罗蜜多”在佛教中常被用来指六波罗蜜多:布施波罗蜜多(dāna-paramiṭiya)、持戒波罗蜜多(sīla-paramiṭiya)、忍辱波罗蜜多(kṣāṇa-paramiṭiya)、精进波罗蜜多(vyāga-paramiṭiya)、禅定波罗蜜多(smaraṇa-samādhija-paramiṭiya)和智慧波罗蜜多 (prajñā-paramiṭiya),它们被看做到达涅迦的六个途径。《心经》即是说般若能度至涅盘的境界。
摩诃般若波罗密: mahā-prajñā-paramita 或 mahā-pra jña-pa rim pa. 大般若经: 大乘佛教的经典,内容广泛,以阐述空性和大乘菩萨行为主。据传有六百卷之多,但现存的一般只收其中的小部分,有各种译本。
《般若经》的中心思想就是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sarvadāraṇya-gaṃ bhavati tasya karanam.) 一句。色即是物质世界,空即是精神世界,二者本来是一体两面的关系——这跟小乘经典中的观点刚好相反,后者认为空是假借的概念,而不是一个事实状态——所以此经常被认为是大乘佛教的基础。 金刚经:梵文是 Veḍuppadeśika-pravartana-stra ,是《大般若经》的一个部分,一般认为是属於修习禅那法门(yoga-caryā)的一部作品。
这部经的标题,翻译成中文的时候有不同版本:《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和《金钢般若波罗蜜颂》,因为篇幅较长,故常常单独出现,而不包含在其他佛经之中。 金刚经全名为: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祗园精舍。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着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彼说法人,无说者。是名说法人。汝等天人及阿罗刹应如是解……”
从这一节我们可以看出,经文主要讨论的是法无相和无说的问题以及修行之道的问题,而非描述具体的艺术风格,因此本文也不打算讨论艺术风格上的问题,而着重探讨经文的主题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