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书法作品有哪些?
《笔势论十二章》墨迹本,原碑帖佚失 《兰亭序》(神龙本) 王羲之为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公元353年4月2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统等人,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举行修禊活动,会上各人赋诗,抄写成集;事后由王羲之作了一篇324字的《兰亭集序》作为总序。 据传此帖曾刻石,宋以后又复旧迹。清乾隆年间拓本称“御临拓本”或“御临禊帖”,原石早毁,今传各本均系清宫内府拓本,其中以乾隆间安岐藏拓为佳。有《兰亭帖考》等著录。 《兰亭诗》共三十七首,原集已散佚,唐欧阳询刻于《昭灵后陵》石刻上,现存西安碑林,有《昭灵后陵兰亭记》一卷,张彦远著。唐代李嗣真誉为“唐初极妙书。”唐孙过庭撰有《书谱》,专述书法的源流及技法。其中有一段记载他学习书法的心得体会颇值得借鉴。他说少年时就喜爱草书,但未能掌握。到二十九岁时,遇到右军七代孙雅州刺史僧智河,得见右军草书真迹,于是潜心研习,十年后略有所成。
《快雪时晴帖》(墨迹本) 《姨母帖》 《快雪时晴帖》是王羲之写给朋友信中的片断。虽然只有十六字,但字字珠玑、笔笔精到,充分显示了“书圣”的非凡功力,被后世誉为“天下法书上品”。 《十七帖》 这是王羲之写给朋友的一封信,内容是谈论书法,这封信流传下来的是一部分草稿,一共有二十封。这些信件都是王羲之对书法的看法,和对朋友的教诲。《十七帖》在书法史上非常重要,它是中国古代书法的“圣经”之一。 在中国书法发展史上,《十七帖》一直享有很高的声誉。从晋代开始就有刻本流传,宋代米芾说:“世谓十二表德三帖尽入十七。”可见,以前还有一本《十三帖》,后来融入了现在流行的《十七帖》中去了。我们现在看到的《十七帖》是刻在本子的扉页上的,一共十八行,每行十二三个字不等,共计二百三十六字。这个本子叫做《大观帖》,是北宋徽宗时期编的。 《二谢帖》 《二谢帖》又称“二谢书”,释文如下: 二谢俱得之。阿侄又佳者。可因见寄也。
《得示帖》 这件作品也是一件墨迹,在唐代曾经刻入《玉堂兴》,宋代以后流入民间,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丧乱帖》 这件作品是写给伯伯的,内容主要是说自己不幸生病,不能去拜访伯伯,非常遗憾。 “不任忧愤”的意思是我无法承受这种悲伤的心情。 “忧愤”就是很悲痛的意思。 这个“忧”“愤”二字写得非常的生动。 “奉报”的意思是报答,这里指的是伯伯关怀自己的意思。 “不宣”是说不用多解释的意思。
《平安帖》(墨迹本) 该作品现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孔侍中帖》(墨迹本) 《孔侍中帖》是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楷书手札。该帖书写时间为东晋永和四年(公元348年)。纸本,草书4行,37字。首行“汝比宜念‘道’经’”句末漏落一字,故第二行为“何如服饵”一句。第三行为“余有小恙”四字。第四行为首二句,即“今所病差,当行之未深。”第五行至第六行为“会君当还问疾”六字。第七行是“想寝食尚佳……”九字,第八行为“余复无甚事”七字。第九行是“君亦尚行矣不?”八字。第十行的“明年当往岳”五字,乃是后人所加。第十一行的“还乃小住”四字,第十二行“欲还”二字,第十三行的“便遣梁思”三字,以及第十四行“令弟”二字,第十五行的“今行”二字,为帖末误脱之字数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