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五行都缺吗?

强孙利强孙利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天干地支”中包含的五行数量,远远少于现在流行的五行学说。比如八字理论中的十神(偏官、正官、偏财、正财、食神、伤官、比肩、劫财、正印、偏印)在天干地支中只包含了三行——木火土金水五种元素。而现在的五行学说中,金木水火土五行之下还有十二地支,对应五行生克中阴阳五行的情况就复杂得多。 因此用现代的五行来推导古人命盘五行情况是存在问题的。

再说“名”。古人命名多源于《千字文》等文字典籍;现代起名则更多来源于唐诗宋词元曲等文学作品。这两种文字的来源在五行意义上并没有区别。即古人起名和今人起名,其五行意义都是相同的。 而“名”字五行却存在着明显的时代差异——近代以来的名字普遍缺木。这是因为“名”字中的“口”字旁,在古代文字中属于木部首!所以每个时代的人名字的五行是有变化的。

这种变化体现在年代上就是:明清两代的人名五行与宋元时代的人名五行不同;宋元时代的名字五行与唐代的人名五行又有区别……如果拿五行的生克制化理论套用到现在,那整个社会就像被按了快进键一样迅速失衡混乱。 所以古代的“姓名学”不仅包括“姓”“名”二字,更包括了“氏”——作为地名的姓氏,其五行属性大多属土。这一点与“名”字的五行作用是不同的。 古代的“姓名学”也讲究“音形义”兼顾,力求达到“数理”与“风水”的双赢。因为古人认为:“名”是由“正名”而来,不能随意颠倒。否则就会像《百家姓》中赵钱孙李那样颠倒错乱。所以名字的“形”是很重要的,不能倒过来写。

而且古代人的名字除了本姓之外,其他部分是有一定寓意要求的。比如一个“名”字往往代表了一种品德评价——“德”是古人起名常用的一个字;一个“号”常常体现了一个人的志趣追求——如“东坡”,有“东坡居士”之称,足可见苏轼的雅趣志趣。 当然古人的名字跟现代社会一样充满了感情色彩,其中最多的莫过于父母对子女的爱称——古代男子“弱冠”之年,行“冠礼”之时,父亲会为他取个字叫“子某”,表示父子之情;女子出嫁之时,父母会为她起个外号叫“闺女”或“丫头”,表示母女之谊。

发表评论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